没有空调的那些年,古人是怎么乘凉的?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在漫长而阴郁的梅雨季过去之后,窗外梅熟蒂落,林中笋出成林,又迎来了高温低压、空调救命的季节。

暑气蒸腾下,万物仿佛都回归了原始的寂静,多动一下,身上的能量就会被“暑兽”吞噬。

得益于工业文明,现代的我们可以在空调、冰箱的帮助下,高枕享冷气,渴饮快乐水,那么在古代的农耕文明中,我们的先祖又是怎么度过炎炎夏日的呢?

没有空调的那些年,古人是怎么乘凉的?

“北窗无风睡不解,齿颊苦涩思清凉”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论及避暑纳凉,自蝉鸣开始,古人也在为此苦恼。当然,时代虽然不同,阶级的差异还是决定了避暑的level。

古法避暑

1. 地理迁移

对于王公贵族而言,在炎热的夏日迁往北方避暑是基本操作,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就是清代皇帝夏季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

士大夫阶级可能没有那么大的财力前往高纬度的地方另起高楼,去不了高纬度,可以去高海拔。那么深入山林,像李白一样青林听风也是不错的选择。“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2. 自雨含凉

19年大热的《长安十二时辰》里描述了奢靡繁华的长安城,里面提到了一户贵族,家中建有自雨亭,利用水车将水送到屋顶,水顺檐而下,仿若晴空自雨,形成人工水帘,为室内降温。

类似的构造还有“含凉殿”,也是利用水能,利用水力转动扇叶,自动造风。

3. 储冰夏用

别看现代拥有夏季限定的冷饮,在古代,也有冬季储冰、夏季使用的操作。冬天的时候把冰存入地窖,夏季的时候取冰放入铜制的“冰鉴”,既可以当做空调使用,也可以当做冰箱使用。

在唐代,人们还会在大木桶里装满冰,撒上盐以降低融点,再将装有蔗糖水的小铁盒放入木桶,插上木棍,少时便成冰棍。

宋代的冷饮吃食更为丰富,“砂糖冰雪冷元子”、“凉水荔枝膏”,南宋临安的“雪泡梅花酒”……相传南宋时,夜市的冷饮铺要卖到三更时分才打烊。

城市热岛效应

在现代,由于城市的建筑热容量高,绿化面积少,以及大量的人工热量,城市热岛效应导致了城市的高温化。

由于热岛中心区域近地面气温高,大气做上升运动,与周围地区形成气压差异,周围地区近地面大气向中心区辐合,从而在城市中心区域形成一个低压漩涡,结果就势必造成人们生活、工业生产、交通工具运转中燃烧石化燃料而形成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大气污染物质在热岛中心区域聚集,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

夏季纳凉,空调虽然能降低室内温度,但过度使用空调,会加剧城市热能的排放,加剧城市热岛效应;此外,依靠单纯的室内气体循环也让室内的空气缺乏流通,“空调病”因运而生。

夏季室内换风,不想开窗的情况下,最优解莫过于安装一套带有全热交换的新风系统。在开空调的同时,新风系统的全热交换能降低室内排风的冷气损耗,减少空调运作负荷,节能减排。

室外的空气入内接受层层过滤后也不再污浊,让室内空气保持常新,不再害怕空调病。

现代的科技总是让人感叹,但在享受现代的便利时,感受一下自然的馈赠,偶然深居青山绿水,饮冰听风,岂不快哉?或囊中羞涩,或时间紧迫,无法享受度假村的绿色气息,也可以试着安装一套新风系统,将健康的空气引入室内,身处繁华,自由呼吸。

没有空调的那些年,古人是怎么乘凉的?

相关新闻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