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经济技术开发区介绍【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鹤壁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鹤壁市新区北部,1992年12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首批省级经济开发区,2008年12月被批准为首批省级重点产业集聚区,2010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晋冀鲁豫经济协作区13市中唯一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区下辖城北、金山和东杨三个工业园区,总面积26.7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积约7平方公里,入驻工业企业350多家。

区情概述

鹤壁经济开发区于2010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将对河南扩大对外开放,提升对外形象,吸引境内外投资,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发挥积极作用。“开发区模式”对实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有着重要的意义。

1992年11月经省政府批准建设的省级经济开发区,是[url]鹤壁市[/url]对外开放的窗口,也是鹤壁市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006年,经国家发改委审核定名为河南鹤壁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35平方公里。开发区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筹建起步阶段(1992年—1997年),主要工作重点为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第二阶段是重点转移阶段(1998至2001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两手抓的方针,即一手抓招商引资,一手抓市直机关迁建。以2000年10月1日市直机关全部搬迁到开发区办公为标志,开发区成为鹤壁市的政治中心。第三阶段是高速发展阶段(2001年至今)。市委把新区建设作为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全市的龙头和形象来抓,提出了要把新区建设成为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生态宜居城市的目标,全力打造“钻石般晶莹、火焰般活力、田园般美丽”的城市名片。

开发区位于豫北城市群和晋冀鲁豫十四地市经济协作区的中心地带,[url]京广铁路[/url]、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和正在建设的南水北调工程纵贯全境,与东西走向的[url]鹤濮高速公路[/url]、壶台公路和正在规划建设的山西—鹤壁高速公路、长治-鹤壁-泰安铁路共同形成了豫北交通“双十字”骨架。华北污染最轻的河流之一–[url]淇河[/url]穿越开发区。河南鹤壁经济开发区地理位置可谓得天独厚。

开发区自建设以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经营城市的理念,以建设国家级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豫北有特色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为目标,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为手段,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强力推进开发区建设与发展。短短十余年时间,昔日淇水之滨的一片旷野,现已被风格迥异的楼宇、纵横交错的道路、鳞次栉比的厂房、芳香四溢的花园所取代,这里已经发展成为一座规划合理、功能完善、环境优美、产业先进的现代化新城区,成为区域经济最具活力、发展最快的增长源,展现出生机勃发、大有希望的前景。

投资环境

基础设施

到2007年底,新区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达38亿元。区内交通、供水、供热、供电、供气、市政等公用设施项目完备。城市绿地率达到 38.3%,绿化覆盖率达到40.4%;房地产业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共建成住宅面积403万平方米,在建面积120万平方米。突出了滨水城市特征,对二支渠进行了改造,对护城河进行了开挖和延伸,开工建设了淇河公园。建成了110KV变电站两座,完成日供水10万吨水厂一期工程;建成了两座供热站(其中,一站60吨,二站80吨)。

气候环境

开发区位于河南省北部,太行山东麓和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属暖温带半湿润型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温差较大。春季多风少雨,夏季炎热湿润,秋季秋高气爽,冬季寒冷多雾。年平均气温14.2-15.5℃,年降水量 349.2-970.1mm,年日照时数1787.2–2566.7小时。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以上天数的比例达到81.4%,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

交通运输

开发区距北京530公里,距天津600公里,距郑州机场130 公里,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纵贯全境,鹤濮高速和壶台公路横贯东西。并且有鹤壁北站、南站、鹤壁站及高村北站等四个铁路运输客货运站。能够保证产品运输道路的畅通和疏散。其产品出口报关手续由市商务局协助办理,提供全程服务。现阶段公路运输费用为0.35-0.38元/吨公里,铁路运费0.11元 -0.12元/吨公里。鹤壁境内铁路年运量500万吨以上,公路年运能力1000万吨。邻近鹤壁市的产品集散地有新乡、郑州和邯郸。其中新乡距鹤壁市70 公里,郑州距鹤壁市130公里,邯郸距鹤壁市130公里。均在京广铁路、107国道和京珠高速公路两侧,交通极为方便。集散地场地租金相对低廉。

开发区距河南最大的消费城市和批发市场郑州130公里,区位优势非常突出。在500公里的半径范围内,有郑州、济南、石家庄、太原、天津、北京、西安、武汉等省会和直辖城市,覆盖地区人口超过四亿人。随着中原崛起,消费水平逐年提高,必成为商家必争之地。在资本和市场重组中,不少行业的龙头企业都纷纷挺进中原,并都取得显著的经营业绩。

资源概况

农业资源

小麦。全区种植面积120万亩,总产值4.9亿元。其中优质小麦面积72.1万亩,其中浚县52.2万亩,淇县16.8万亩。小麦总产量49.1万吨,其中优质小麦产量26.69万吨。平均价格0.67元/斤。开发区所产小麦主要品种有豫麦34、豫麦47、豫麦68、小偃54、高优5.3、冀麦8901、郑麦 9023、这些优质小质地硬、筋度高,延伸性好,蛋白质含量高,各项理化指标均达到和超过国家规定的优质小麦标准,部分小品质指标达到了国际区场标准要求。

玉米。全区现有种植面积100万亩,玉米总产量35万吨,总产值3.5亿元。其中优质玉米面积30万亩,其特点产量高、抗病性和抗逆性强。浚县农科所培育的浚单 18#、浚单20#等优质玉米品种产量和品质在全国名列前芧。其深加工产品主要由于米黄色素、玉米淀粉、蛋白粉、微粉饲料、胚芽、玉米浆等,其中玉米黄色素是一种利用价值较高的天然食用色素。

稻谷、红薯等。全区现有种植面积17万亩,产量12万吨,主要颁布在西北部丘陵地区。

电力资源

开发区电厂一期装机容量2×1.2万千瓦时和2×2.5万千瓦时,鹤煤集团电厂装机容量2×1.2万千瓦时,全区累计装机容量50万千瓦时,电厂二期 2×30万千瓦时工程正在建设中,2005年将投入运营;电厂三期2×60万千瓦时工程可望2004年开工;鹤煤集团2×13.5万千瓦时综合利用热电联产项目已开工兴建。开发区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50万千瓦时,为开发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电力保障。

水资源

地表水资源。地表水资源包括地表径流水和淇河过境水。开发区96%的地区属海河流域卫河水系,境内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1条,河流主要有淇河、卫河、共产主义渠、汤河、羑河等。

地下水资源。地下水主要贮存于碳酸岩溶裂隙含水层中,其次为孔隙裂隙水又集中在区区中部由北到南的狭长地带。开发区水文地质单元划分为小南海泉域和许家沟泉域,开发区集以北地下水流向,一部分由西向东,再转向北江入安阳河,开发区以南地区地下水流向由西向东转向南,在许家沟村西以泉形式排出地表汇入淇河,开发区城区岩溶地下水由西向东流出城区中部地区受阻转向南北,分别流入淇河和安阳河。开发区城区地下水资源受降水、岩土情况、地质构造和人类社会活动等影响,开发区岩溶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垂直入渗与河流侧向渗漏补给,其次为渠道渗漏及农灌入渗,城区西部低山区为主要补给区,易接受大气降水和河渠入渗补给,东部和南部为第三系和第四系地层覆盖,地下水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据统计,2003年全区地下水开采量928万m3,其中煤业集团近800万m3。

煤炭资源

开发区所在城市鹤壁是中国主要煤炭生产基地,矿区含煤面积150平方公里,煤层稳定,厚度较大,蕴量丰富。累计探明储量11.4亿吨,保有储量9.1亿吨,可采储量6.8亿吨,为了补充后续资源,鹤煤集团正在安阳彰武伦掌煤田勘探,储量为2.88亿吨。台前、范县陆集煤田勘探,储量为10亿吨,两地煤炭储量达12亿吨,安阳彰武伦掌矿井拟建年设计生产能力为180万吨,可服务年限为65年。台前范县矿井拟建年设计生产能力240万吨,可服务年限为70年。矿区面积150平方公里,现有8对生产矿井,年产低灰、特低硫、高发热量的优质环保动力煤700多万吨,另有2座洗煤厂,年入洗能力210万吨,煤炭洗选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煤质牌号以瘦煤为主,伴有少量贫瘦煤。主要煤炭品种有冶炼精煤、高炉喷吹煤、筛混末煤等,是发电、化工、冶金、建材行业的理想燃料,一号冶炼精煤曾获原煤炭部优质产品称号,“鹤翔”牌筛混煤被评为2002年度“全国用户满意产品”。开发区矿区在全国煤矿是少有的低硫矿区,煤炭含硫小于 0.35%,具有极高的利用价值和发展潜力。“开发区半无烟”煤种对外出口到日本、韩国等14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区场上享有一定声誉,被国家定为十大出口煤生产基地之一

经济发展

开发区建设之初,市委、市政府为了尽快促进新区经济发展,制定了鼓励老区企业搬迁到新区发展的一系列措施,但经过几年的发展,新区产业规模还较为薄弱。2003年,市委、市政府在全市提出了建设“三大基地”的发展思路,开发区被确定为先进制造业基地。围绕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目标,加强了经济环境治理,完善了促进企业发展的服务机制,提高了入区企业标准,重点引进了一些科技含量高、劳动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如天海电器集团、新飞无线电四厂、天淇汽车模具公司、波特精工有限公司、中美迈世通医药公司、佳多科工贸公司、田山·阿丝娜电器有限公司等。批发零售贸易业不断发展,佳和商业广场、燕莎购物广场、正阳商业广场等发展良好。新区共有投产和在建工业企业102个,商贸物流企业70个,2007年工业产值达到15.4亿元,比上年增长33%;商品零售总额达到12.6亿元,比上年增长36%。财政收入连续三年增幅达到31%以上,其中,2007年财政收入达到7504万元,比上年增长32.7%,税收占财政收入比率达到83%(第二产业占23%、第三产业占67%、其它占10%)。

区内城建

城市特色

按照建设国家级园林城市的标准,大力开展城市道路、办公区和居民区绿化工作,确立了“一街一景、一路一貌”的绿化思路,因路造景,因景配绿,植物造型灵活多样,花木配置简洁明快。积极推进庭院绿化、拆墙透绿、大树进城等工程,在充分保护现有生态、地貌和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坚持外来植物和乡土植物相结合,形成了“点成景、线成荫、面成林”的绿化格局,营造了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徜徉在新区,到处是花团锦簇,景色怡人,呈现出“人在绿中走,车在树下行,楼房花中卧,城居森林中”的动人画卷。新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均超过国家园林城市标准。

城市建设截止到2007年底,新区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达38亿元。累计修建城市道路59条(段),103公里;城市绿地面积达到734.8万平方米,其中公共绿地150.1万平方米,建成公园、广场、街头绿地25处。城市绿地率达到38.3%,绿化覆盖率达到40.4%;房地产业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截止共建成住宅面积403万平方米,同时,利用矿务局热电厂发电余热建设了2×135MW热电联供项目,供热面积达250多万平方米。投资1.2亿元的淇滨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能力达到5万吨。建设了工业用气和西气东输工程,居民天然气使用普及率达到95%以上。鹤壁火车站每天有21对京广线直快、特快列车在新区停靠。2006年,以生态保护与绿化建设为主题,获得省级园林城区称号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城市管理,随着新区城市规模的扩大,加强了市容市貌管理改革力度,坚持以精细化管理为重点,积极探索城市管理的新模式,努力提高城市品位。在全省率先推行了城市管理市场化运作机制,建成并运行了城市管理数字化地理信息平台,实行了城市绿化、环卫、市政等网格化管理模式,制定了较为科学的综合考核办法,有效地提高了城市管理水平。新区公共卫生覆盖率达到100%,卫生监测率达95%以上,城市垃圾处置率达到98%以上。建立了9个社区,每个社区按照“五位一体”的原则,设置了党支部、居委会、警务室、文化站和服务中心等机构。

社会事业,新区共建成小学5所、初中4所、高中2所、大学1所,在校生近2万人,满足了不同学历层次的需求,初步形成了从幼儿教育到大学教育较为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医疗卫生体系基本健全,已建成8所医院;建成6家星级宾馆,新区具有了一定的接待能力;文化中心和游泳馆已投入使用,街头游园、健身路径布局基本合理,提高了新区的文化品位。社会救助体系日益完善,群众生活质量逐年提高。

城中村改造 开发区共有行政村19个,新区已完成了打柴口和王升屯两个村的改造工作。2006年,按照撤村并点、统一迁建的思路,启动了新区南部2个村民安置小区建设,两个小区一期工程已经基本完工,将完成郭小屯村搬迁任务和崔庄村涉及湘江路拆迁的村民安置任务。大赉店村将作为改造重点,积极推进,其它各村将根据实际情况,实行一村一策的办法加以改造,各村都正在制定或修改村庄改造方案。

地理位置

鹤壁市位于河南省北部,是河南省省辖市之一。辖两县三区和鹤壁经济开发区。全市总面积2182平方公里,人口 140多万。鹤壁市交通便利,京广铁路和京珠高速公路及107国道纵贯新市区。2003年,鹤壁市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鹤壁老市区地处丘陵地带和工矿区,存在交通闭塞、地质地貌复杂和环境脏乱差等许多制约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因素。1992年,市委、市政府在认真分析形势的基础上,经反复论证,大胆作出了敞开改革开放大门,开发建设新区,市中心南移的重大决策。新区位置选择在地势平坦、交通便利、资源丰富、能源充足,具有得天独厚的综合发展优势的淇河之滨。

鹤壁经济开发区自1992年建设以来,坚持以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生态宜居城市的目标,立足于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精细化管理,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已成为中原城市群中一颗耀眼的明珠。新区建成区面积已经达到25.1平方公里,城市框架面积38平方公里,摆放各类项目800余个。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0.2%,绿化覆盖率达到4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8平方米。先后获得了河南省十佳开发区、外商投资眼中的最佳投资园区、省级园林城区、文明城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多项荣誉桂冠。

所获荣誉

2001年,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26个城镇化建设重点县(市)之一。

2002年,获得省级园林城区称号。

2003年,获得省级文明城区称号。

2004年,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

2005年,获得河南省十佳开发区称号。

2006年,以生态保护和绿化建设为主题,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称号。

2010年,被确定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具体做法和体会

(一)树立全新的城市建设观念,开发城市资源

新区建设之初,我们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城市建设经验,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经营城市的理念,积极推进规划高起点、建设高质量、管理高水平的良性发展机制,把搞好城市形象建设、改善城市生产、居住环境放在首位,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市民的城市意识、文明意识和道德水平。同时,根据新区的实际情况,确定了把新区建成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豫北有特色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标,不断提高建筑设计水平和绿化档次,严格城市管理,突出“绿、亮、净、美”,形成了新的城市特色。

(二)高起点进行规划,认真组织实施

鹤壁新区是经济开发区,又是鹤壁市的新市区,这一双重性决定了必须制定具有现代化和超前意识的城市规划。我们聘请知名专家和权威机构进行指导,做到了“五坚持”,即坚持经济建设、城市建设、环境建设三同步;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统一;坚持规划的战略性、超前性、延续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坚持既为当前发展提供保障,又为未来发展留有余地;坚持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打造高品位的城市品牌。加强规划的监督实施,严格按照规划要求,建设道路、供排水管线、住宅小区、公共绿地、休闲娱乐场所、公用事业等基础设施相配套,维护了城市规划的严肃性;同时,编制了各种专项规划、重点街道、地段的详细规划和城市景观设计,实现了“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城市建设格局,为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高水平进行建设,突出城市特色

在新区建设中,我们不求规模大,但求成精品,不求建筑有多高,但求有特色,对每项建筑的规划设计都要进行招投标和专家评审。已建成的人民会堂、第二综合楼、长途汽车站、东方国际酒店等成为鹤壁新区的典型性建筑;建成的鹤翔小区、桂鹤小区、电业小区等居住小区,建筑物新颖别致,园林绿化配置得当,各项基础设施配套齐全,成为市民的居住乐园。

实施绿化工程,突出生态园林城市特色。在绿化建设中,大力推进公共绿地建设和庭院绿化,采取开敞通透的手法,把乔、灌、草、花、藤相结合,以草坪为基调,以植物造景为主导,以种植乡土树种为主体,突出自然景色。实施了“拆墙透绿”工程,把庭院绿化引向街道,把街道绿化引进庭院,使庭院绿化与道路、公共绿地融为一体。修建小游园、街头绿地24处。并投资200多万元在各个居住小区的绿地安置了健身器材,建设了健身路径。新区形成了点成景、线成荫、面成林的绿化景观和带、片、网相结合的绿化系统,营造了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

实施灯光工程建设,突出新区灯光特色。我们把城市亮化工程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加大了市区主要道路、广场和沿街建筑的灯光建设力度。按照城市分区不同,建筑性质不同,分层次、有重点、有起伏、有点缀、有过渡地安装多彩光源,逐步形成了城市灯光景观体系。辖区26条城市道路共安装路灯近2000套,景观灯500余套。到了夜晚,整个新区流光溢彩,灯火辉煌,成为一道靓丽的城市风景。

(四)建管并重,强化管理

在新区发展中,我们按照“建管并重”的指导思想,加强了城市管理。实行了综合执法,以城市监察大队为基础,抽调公安、工商、卫生等部门人员成立了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大队,提高了执法效果。加大了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力度,坚持城市道路、广场全天保洁,垃圾日产日清,全面推行垃圾无害化处理,使公共卫生覆盖率达到100%,卫生监测率达95%以上。强化了物业管理,成立了专业物业管理公司,建成一个小区,物业入驻一个小区,实现了物业管理与居民生活的有机结合。为了进一步规范物业管理,提高物业管理水平,市委、市政府把物业管理列入为人民群众承诺的8件实事之一,采取措施,积极推进。新区居民住宅区物业管理率已经达到了95%。加强了社区管理,按照国家示范社区的标准,建立了8个社区。投入200余万元,为每个社区规划了办公场地,建设了社区办公用房,使每个社区办公用房达到150平方米以上。

(五)广开融资渠道,多元化筹措资金

我市规模小,经济总量小,单靠财政投入,新区不可能发展到如今的规模。几年来,在筹集资金上,广开渠道,走多元化投资的道路。一是盘活土地资产。对土地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开发、统一出让、统一管理”,垄断土地一级市场,放开放活二级、三级市场。对道路、供水、排水及学校、医院、娱乐等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进行集中开发,统一配套建设,涵养了级差地租,提高了土地价值。二是抓住国家投资拉动、扩大内需的机遇,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上努力争取各项资金。如我们已经争取到了国外政府贷款和国债资金用于集中供热、供水、城市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三是采用“以路换地”的办法,加快城市开发。四是通过招商引资,大力培育支柱财源。五是引入现代化经营城市的理念,吸引民间资金参与经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相关新闻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