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介绍【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行政属于威海市环翠区,东经121。11”-122。42”、北纬36。41”-37。35”之间。威海三面环海,一面连陆,东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隔海相望,北与辽东半岛成犄角之势,是亚太地区西环带、中国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位置。是199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国家级开发区,与威海出口加工区实行“两区合一”的管理体制,总面积198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39平方公里,辖2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98个村居,户籍人口13.08万。先后被评为全省“外经贸工作先进单位”、“首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园区”。

开发区官网:http://www.eweihai.gov.cn

概况

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是199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国家级开发区,与威海出口加工区实行“两区合一”的管理体制。辖区总面积277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39.3平方公里,辖3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108个行政村、35个社区,户籍人口15.3万,常住人口21.2万。地处世界人居范例城市——威海市中心城区东南部,与日韩隔海相望,是中国距韩国最近的地方和北方对外经贸的出口通道,区位优势独特,投资环境优越。威海国际新港、火车站、汽车站和青烟威城际铁路威海总站均居区内,1小时车程可直达烟台、威海两个国际机场。建区以来,累计引进40多个国家和地区外商投资项目894个,实际利用外资16.2亿美元。其中,韩资企业602家,实际利用韩资占全区利用外资总额的58.1%;欧美企业50家,占利用外资总额的18.2%。与166个国家和地区保持贸易往来,建区以来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266亿美元,年均增长47.7%。

历史沿革

1992年10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是威海市人民政府派出机构。

2000年,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撤销蒿泊街道办事处,在原蒿泊街道办事处行政区域范围内设立皇冠、凤林、西苑3个街道办事处。全区面积72平方千米,人口约6万人,37个行政村。

地理位置

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位于胶东半岛东端,东经121。11”-122。42”、北纬36。41”-37。35”之间。威海三面环海,一面连陆,东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隔海相望,北与辽东半岛成犄角之势,素有京津的钥匙与门户之称。是亚太地区西环带、中国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位置。

气候条件

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属北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在12.1。C,无霜期143.2天。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是我国著名的旅游避暑胜地。年平均降水量800毫米。年日照总时数2516小时。年平均湿度为60%。

人口

全年人口出生率为8.28‰,人口死亡率4.50‰,人口自然增长率3.78‰。年末全区总人口156129人,其中户籍人口130783人,暂住人口25346人。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290元,增长13.7%。农民人均纯收入12115元,增长11.7%。

年末城镇就业人员新增4538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95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51%。

全年全区有54968名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比上年增长15.5%;5490名离退休人员享受养老保险,增长12.4%;有59113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增长8.84%;有42261人参加失业保险,增长7.38%;有62050人参加工伤保险,增长11.5%。

经济指标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是继“十一五”规划圆满完成并乘势发展的新起点。全区以《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为指导,在2010年经济整体发展良好的态势下,2011年仍然秉承平稳较快发展步伐,经济运行量质齐升,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创新能力快速提升,居民生活显著改善,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

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150.9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0.6%。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50亿元,增长10.0%;第二产业增加值92.22亿元,增长11.4%;第三产业增加值54.27亿元,增长9.2%。三次产业结构从上年的2.66:63.13 :34.22调整为2.98:61.08 :35.94 ,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上升了1.72个百分点。

农业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2920公顷,比上年减少236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559公顷,比上年增加349公顷。

全年粮食产量15712吨,比上年减少1619吨,减产9.3%。其中,夏粮产量6955吨,增产10.8%;秋粮产量8757吨,减产20.8%。油料产量5751吨,增产27.8%。

全年肉类总产量2581吨,比上年增长3.8%。其中,猪肉产量1898吨,增长0.2%;牛肉产量22吨,增长4.8%;羊肉产量15吨,与上年持平。生猪年末存栏20710头,与上年持平;生猪出栏25300头,增长0.1%。牛奶产量988吨,禽蛋产量3220吨。

全年水产品产量46969吨,比上年下降0.1%。其中,养殖水产品产量38629吨,增长0.4%;捕捞水产品产量8340吨,下降2.3%。

工业建筑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71.2亿元,增长23.0%。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产值29.15亿元,增长39.27%;集体企业产值0.46亿元,增长76.6%,股份制企业产值186.31亿元,增长52.46%,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产值151.6亿元,下降0.59%。

全区“八大”支柱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60.58亿元,增长23.2%,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的97.1%。其中,船舶及零部件制造业产值78.33亿元,增长35.5%;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产值70.83亿元,增长15.5%;电子信息加工业产值51.38亿元,增长4.3%;通用与专用设备制造业产值47.33亿元,下降1.9%;轻纺服装加工业产值24.0亿元,增长18.0%;食品及药品加工业产值35.69亿元,增长25.1%;电力热力产业产值46.99亿元,增长126.1%;新材料产业产值6.03亿元,下降5.2%。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70.4亿元,增长21.6%。

全区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企业达到45家,累计完成高新技术产值183.9亿元,增长38.2%,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49.55%,比上年提高1.04个百分点。

全区全社会用电量12.56亿千瓦时,增长0.9%。其中,工业用电9.74亿千瓦时,下降0.2%。

全区建筑业实现总产值17.94亿元,增长59.5%。其中,建筑工程产值16.14亿元,增长56.1%;安装工程产值1.11亿元;其他产值0.69亿元。

固定资产

全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91个,共完成投资122.8亿元,增长24.6%。其中,基础设施投资14.0亿元,下降8.5%。城镇完成投资73.8亿元,增长17.8 %,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60.1%。投资亿元以上项目有45个,比上年增加9个,共完成投资99.2亿元,占总投资的80.8%。

第二产业投资项目45个,共完成投资56.9亿元,占总投资的46.3%;第三产业投资项目18个,共完成投资65.7亿元,增长14.5%,占总投资的53.5%。

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49.0亿元,增长26.1%。商品房销售额25.7亿元,增长33.2%;商品房屋销售面积53.2万平方米,增长15.0%。截止12月底,商品房屋空置面积9.0万平方米,下降59.5%。

国内贸易

全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85亿元,增长17.5%。分行业看,批发业实现零售额6.82亿元,增长31.7%;零售业实现零售额62.9亿元,增长18.2%;住宿业实现零售额0.88亿元,增长46.6%;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48亿元,增长14.3%。按经济成分,非公有经济实现零售额71.3亿元,增长19.4%;公有经济实现零售额0.76亿元,增长30.8%。

对外经济

全年全区进出口总值达到452985万美元,增长28.8%,高于全市增幅7.2个百分点。其中,进口总值236258万美元,增长43.6%,高于全市增幅19.9个百分点;出口总值216727万美元,增长15.8%。

全年共登记注册外资项目15个,总投资22987万美元,合同外资8786万美元,外汇到帐外资10258万美元。

私营经济

年末全区个体私营企业户数13754户,比上年增加2086户,增长17.9%;个体私营企业注册资金53.38亿元,比上年增加10亿元,增长23%;个体私营企业上缴税金7.15亿元,比上年增加1.68亿元,增长30.7%。其中,私营企业3714户,增长11.1%;注册资金50.08亿元,增长22.3%;上缴税金6.39亿元,增长27.2%。个体工商户10040户,增长20.6%;注册资金3.29亿元,增长36%;上缴税金0.76亿元,增长70.3%。

财政税收

全年财政总收入达到47.23亿元,比上年增长16.79%。地方财政收入32.38亿元,增长11.64%。一般财政收入12.88亿元,增长17.9%。

全区两税全部收入达到27.66亿元,比上年增长32.3%。其中,地税全部收入11.07亿元,增长42.0%;国税全部收入16.60亿元,增长26.5%。两税税收收入达到26.22亿元,增长27.1%。其中,地税税收收入9.62亿元,增长28.1%;国税税收收入16.60亿元,增长26.5%。

网通旅游

全年网通通信业务量2254.8万分钟,比上年下降26.3%。其中,国内业务量2134.2万分钟,下降27.0%;国际业务量120.6万分钟,下降10.4%。

全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03.4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5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8.0%和20.0%。

金融保险

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194.61亿元,比年初增长5.8%。其中,各项存款余额98.22亿元,比年初增长8.1%;贷款余额96.39亿元,比年初增长3.6%。

全年保险费收入4283万元,比上年增长39.5%。赔款支出1738万元,增长79.2%。

人口

社会事业

美丽的海滨城市威海,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这里环境优美,既有优雅的自然林带,又有天然的海滨浴场。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7.5%,人均占有公共绿地16.5平方米;道路硬化率达到99.5%,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市区已基本实现煤气化、暖气化;三废处理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或优于国家标准。威海成为全国第一个国家级卫生城市。威海市区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建筑新颖,碧海、蓝天、红瓦、绿树构成了人间仙境。威海成为一座青春勃发、风情万种的海滨生态化花园旅游城威海被联合国确定的最适合人类居住的范例城市之一。 开发区地处中国山东半岛美丽的港口旅游城市──威海市海滨。借助优良的天然资源,这里环境优美,既有天然的海水浴场,又有环境优雅的自然林带,碧海、蓝天、红瓦、绿树构成了开发区优美环境的画面。

改造6条总长5800米的城中河,配套建设38座集粪池、化粪池等环卫设施,铺设污水主管网1.7万米,沿河废水得到有效拦截,河流水质明显改善。铺设环山路工业园、造船工业园给水管线1.2万米、雨水管线5000米、电力管线6800米,铺筑油路5万平方米,完成土石方工程49万方;完成道路绿化4万平方米,城市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旧村改造取得较大突破,完成9个村、1125户、9.78万平方米城中村旧房拆迁任务;经济适用房建设进展良好,一期6万平方米工程有3万平方米主体完工。全年新开工建设工程217个,建筑面积112.9万平方米,增长7%;竣工工程124个,建筑面积75.9万平方米,增长34.9%。

社会发展

高新技术

加强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创建了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加工产业园、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园和中小企业创业基地3个省级创新平台;科技创新中心引进企业36家、专家级人才10人,实现产业化项目5个。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推动20家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了40多个产学研合作项目;组织申报市级以上科技攻关计划30项、技术创新项目12项;完成省级科技成果鉴定9项;新增市级技术开发中心和研究中心4个,总数达到20个;华盛轮胎有限公司生产的巨型子午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个,总数达到23个,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85.5亿元,同比增长24%。加大了节能减排力度。重点调度在建工业技改项目31项,完成投资29.5亿元;3个企业被确定为市循环经济试点示范企业,1个企业为清洁生产试点示范企业,三大电厂提前完成市政府下达的节能降耗指标。全区万元GDP能耗下降7.98%,水耗下降8.56%,电耗下降7.36%,工业水重复利用率提高7.75个百分点,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超过80%。

现代服务业

坚持政府引导、项目带动、全民参与、高起点打造的方针,加快发展现代商贸、旅游、房地产、物流、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站前商贸区、中兴商贸区、九龙湾商贸区内,已有总建筑面积44.6万平方米的6个项目竣工。其中,家世界装饰建材城、乐天·世纪城一期工程和圣迪购物广场3个项目开张营业;还有总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的佳世客购物中心一期工程拆迁工作全面展开,13.1万平方米的乐天·世纪城二期工程加快推进。全区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和餐饮企业发展到55个,同比增加25个;汽车交易市场汇集交易企业40家,完成交易额6.6亿元;总投资55亿元的华夏山海城项目开发全面展开,已完成总体规划和山体治理投资6000万元;老虎山生态观光园、鸣翠山庄植物园被评为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区接待游客20.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230万元。总投资3亿元的外运仓储物流、世丰仓储物流和5亿元的富海华液体化工等物流基地抓紧建设,物流企业发展到160个,同比增加14个。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引进了东方硅谷软件园。针对韩国人推出的服务项目取得初步成效,高标准整治了韩式餐饮一条街,成功举办“威海市市长杯”首届全国公园高尔夫球公开赛。

社会事业

优先发展教育,完成教育投资1亿元,新建改造12处校舍,有8处投入使用,4处在建;完成18所学校298个多媒体教室建设;配置师生电脑435套,更新桌椅7670套,配置教学仪器设备1800件;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提高到105元;减免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384万元;向2578名困难家庭学生发放救助金45.6万元;新增学生班车7辆,总数达到28辆;补贴两镇学生乘车费用23.9万元;统一了城乡教师福利待遇,开通两镇教师班车,为949名教师健康查体。提高社会保障水平。高标准改造两镇卫生院,创建35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新型居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水平达到94元;人均养老保险金企业月增95元、机关事业月增140元,1.4万人参加了农村养老保险,8个村3225人参加了失地农民保险;凤林老年公寓和崮山老年公寓投入使用,杨家滩老年公寓抓紧建设。加大慈善救助力度。慈善总会接收社会直接捐款451.1万元、认捐基金2.11亿元;向479户贫困家庭和大病患者发放救济救助金51.32万元、52户风暴潮受灾养殖户发放转产扶持金85万元。

新农村建设

坚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加强农村工作的领导,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综合整治农村环境,实行工委管委领导包村责任制,区直14个部门联系27家企业帮扶18个经济薄弱村,各镇、办事处机关干部实行一对一包村,全区人力、物力、财力全部向农村倾斜。全年组织大规模新农村建设观摩检查活动3次,财政直接投入“三农”资金5807万元。修建镇村公路18条,硬化路面58万平方米,修复水毁桥梁4座、河堤1950米;新建沼气池735个、农村环卫设施36处,成立保洁队伍63个,41个村(居)生活垃圾实行村收集、区清运、集中处理;新建文化健身大院和广场26个,总数达到46个;组织绿化荒山荒滩1650亩,植树150万棵;依靠龙头企业带动,开发无花果深加工产品10种,新栽无花果14828亩,“威海无花果”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建立了泊于蔬菜、西苑花卉、崮山水果等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创建了5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畜禽存栏85.9万头,畜牧业总收入8500万元,同比增长10%;22个村新引进了43个加工项目,盘活出租各类厂房18.3万平方米;免费培训农村劳动力659人,转移安置农村劳动力1628人;市政建设与管理带动农民增收2037.6万元。全区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41.7亿元,增长13.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739元,同比增长13.2%。

党的建设

以“两新”组织党建为重点,构建党员全覆盖管理体制。采用部门服务企业、党工共建、下派党建指导员、建立联合支部等多种方式实现了区内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组建率100%。严格遵循“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十六字方针,不断拓宽发展党员工作面,形成了职责明确、上下合力的发展党员新格局,举办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3期,培训入党积极分子428人次。发展新党员245名。干部选拔任用实行“逢进必考、逢提必竞、逢缺必争”,组织科级以上职位竞争上岗9次,公开选拔县级干部14名、副县级后备干部30名、科级干部18名、学校领导干部9名;对91名县级和科级干部进行了交流轮岗;公开招考事业单位专业人员6名、中小学教师35名。创造了“两推一提一选”的农村“两委”换届选举新模式,全区农村“两委”班子一人兼和交叉任职比例均达到90%以上,双高双强型干部占80.6%;组织了160名镇村干部外出参观考察,61名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干部到青岛农业大学培训,120名新任镇村干部到苏州干部学院培训;首次对340名农村“两委”干部进行考察评价,诫勉谈话27人,调整党组织书记3人,培训农村后备干部50名;进一步健全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干部任期目标管理考核制度和农村“两委”干部误工补贴等规章制度,农村干部队伍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责任制,开展机关作风整顿活动,强化行政责任追究和部门首长问责制度,加强执纪行为的监督检查,立案查处违纪党员3人。

精神文明建设

深入开展以“讲文明、促和谐”为主题的群众性精神文明系列创建活动,新增省、市级文明村各1个,区级文明村10个。全区省、市、区级文明村分别达到3个、3个和23个。群众文化生活持续活跃,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吸引群众参与,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大力繁荣城乡群众文化生活。组织相约农村文化下乡专场演出5场(次),送电影下乡28场(次),书画进万家活动6场次,动员全区机关干部为农村捐赠各类图书9524册。城乡文化生活持续活跃,举办第七届“皇冠之夏”广场演出13场(次),组织参加全市农民歌手大赛、庄户剧团大赛,获得一等奖1个、三等奖3个和优秀组织奖。举办 “七一”机关歌咏比赛、庆“八一”电影周、庆祝建区15周年优秀文艺节目展演、全市“移动杯”网球邀请赛等群众性文体活动。农村文化大院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建设市级文化中心站1个,市级优秀文化大院6个,区级文化大院25个,累计建设文化大院37个、健身广场46个。群众业余文化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全区群众业余文体活动队伍发展到95支、4000多人。组建成立了区美术家协会、书法家协会、老年书画家协会,发展会员78名。对全区45位文化大院负责人和70名村级文艺团队骨干进行了培训。城乡文化市场繁荣有序,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加强城乡文化市场监督管理,营造扶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社会环境。全年共查处违规经营单位40家,没收非法出版物23483册(盒),销毁盗版光盘3000多盘,盗版图书2000多册。加强了矛盾纠纷排查调解和信访工作,调处重大矛盾纠纷54起,信访总量同比下降6%。加大了平安创建力度,全区37%的规模以上企业、95%的学校、78%的村达到平安创建标准。开展了严打整治斗争和清理整顿房屋出租活动,破获刑事案件520起,查处治安案件701起,抓获犯罪嫌疑人474人。加强了农村发展与法制教育,举办讲座23场,全民法制意识明显增强。

行政区划

威海进出口加工保税区

威海出口加工区是2000年4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而设立的十五家首批试点单位之一。于2000年10月18日通过青岛海关的预验收,2001年1月8日,一次性通过了海关总署、外经贸部等国务院八部委组成的联合验收组的验收,并进入封关运作。成为全国第三个封关运做的出口加工区。2000年6月21日至23日,海关总署、国家经贸委、外经贸部、国家税务总局等八部委联合在威海召开了出口加工区试点工作会议,这次会议上重点讨论了海关对加工区的监管模式、出口加工区税收、外汇管理等一系列配套措施,制定了一套较完整的可操作的配套办法。

它坐落在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内,规划面积2.6平方公里,实行一次规划、分期封关,一期面积为1.34平方公里。二期工程已基本完工。海关、商检以及加工区业务审批等职能部门以及中信银行等中介机构已经入驻区内,并已开展正常办公,区内已投产企业已经在按加工区模式正常运转,加工区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皇冠街道办事处

该办事处驻乐天社区居委会,辖2个城市社区、12个“村改居”社区居委会,人口8万人,面积27.2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0公里。2011年,实现生产总值14.8亿元,财政总收入2496万元,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12561元。辖区内有中学1所,小学4所,在校生4125人。该办事处以无花果种植为中心,大力发展高效农业,2011年新建设老集、沟北、海埠无花果种植基地,新栽植无花果316.9亩;利用地域优势,发展城郊休闲生态旅游业,华夏城景区被评为“中国最具潜力十大主题公园”,老虎山生态园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2011年,该办事处获得“山东省第六次人口普查先进集体”等称号。

凤林街道办事处

凤林街道办事处驻凤林社区,辖6个“村改居”社区、2个城市社区居委会,人口5.6万人,面积25.3平方公里,耕地126公顷。2011年,实现生产总值7.875亿元,财政总收入2367万元,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12680元,有中学2所,小学2所,在校生3700余人。该街道办事处特色物产为无花果,特色经济为杨家台社区无花果特色种植业,福里社区藏香猪养殖业,五家疃村、台下村的设施农业和西庄村蓝莓种植业等。2011年,凤林街道办事处获得“山东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西苑街道办事处

西苑街道办事处驻蒿泊社区,辖9个居民委员会,4个村民委员会,人口1.4万人,面积18平方公里,耕地1341亩。2011年,实现生产总值9.2亿元,财政总收入2201万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80元。辖区内有小学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在校师生2399人。西苑街道办事处特色经济以城郊生态旅游农业和设施农业为主,打造了500亩泰浩生态园、800亩竹园生态园、120亩南葛拉采摘园和竹园、闫家庄高效农业园,鼓励发展蔬菜大棚等设施农业。同时,辖区内还建有闫家庄木材市场和农贸市场、大光辉装饰城等全市大型市场和贝卡尔特钢帘线、泓淋电子、泰纺制衣等一大批重点内外资项目,主要工业产品有汽车配件、电子、服装、化工、玩具等。2011年西苑街道办事处获得“第六次人口普查省级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崮山镇

镇政府驻中村,辖24个村民委员会,人口1.74万人,面积49平方公里,耕地690公顷,海岸线长18.5公里。2011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24亿元,增长11%;一般财政收入6622万元,增长11.9%;农民人均纯收入13790元,增长10.5%。有中学1所(崮山中学,分中学部和小学部,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在校生1450人(其中中学部670人,小学部780人)。该镇特色经济为船舶及零部件制造业、重型装备制造业、化工业和无花果产业。2011年,该镇获得“山东省船舶及零部件制造特色产业镇”、 “首届好客山东休闲汇‘最佳休闲乡镇’”等荣誉称号,“和谐城乡”建设工作通过省级验收。

泊于镇

镇政府驻夏庄村,辖33个村民委员会,人口2.5万人,面积73平方公里,耕地4066.7公顷,海岸线长14公里,海上可养殖水面1000公顷。2011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6.1亿元,11.82%;一般财政收入1500万元,增长30%。农民人均纯收入11151元,增长12%。全镇设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在校生1031人。该镇盛产海参、鲍鱼、夏夷贝、石花菜等名贵海珍品和无花果、红富士、红提葡萄、草莓等各类果品,是威海市重要的水果产地和国家无花果标准种植示范区,拥有“威海无花果”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注册商标。2011年,该镇荣获“全市经贸工作先进镇”、“全市农业机械化工作先进镇”等8个市级荣誉称号。

桥 头 镇

桥头镇地处威海市东部,位于威海、文登、荣成三市交界地区,地域面积111平方公里,辖51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镇区人口3万,是“国家级生态乡镇”、“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山东省小城镇建设中心镇”和“威海市生态文明试点镇”。2012年,完成财政总收入5615万元,增长9.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469万元,增长9.8%;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1亿元,增长1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2亿元,增长2%;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亿元,增长18%;规模以上工业产值、销售收入、利润、利税分别为32658万元、32658万元、2099万元、2744万元,分别增长34.2%、34.2%、8.5%、19.3%。

文化教育

作为孔孟之乡的山东是我国的教育大省,尊重人才蔚然成风。 威海市形成了集学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为一体的教育体系。 威海全市有200多所中学,400多所小学,上千所幼儿园。并形成了多所达到涉外标准的幼儿园、小学和中学等高水平规范化学校。质量优异的初中级教育使地杰人灵的威海成为全国高等教育升学率最高、考试录取分数线最高的地区之一。2001年全市有8000名中学生跨入了大学的校门接受高等教育。

百年名校山东大学、全国重点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在威海设有分校,现有在校学生上万人。威海还有威海职业学院、威海教育学院、威海财经专修学院、威海工业学校、威海体校、威海市卫生学校等一系列大中专院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和成人教育机构60多所,在校学生3万多人。 合理、完善、优质的教育体系,为威海培养了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此外,每年还有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高校毕业生云集威海,在此一展身手。 威海拥有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人力资源。 研究机构 威海拥有具备一定实力的科研机构,设立的企业技术研究中心有2家达到国家级水平,6家达到省级水平。99年组织实施省级以上科技计划261项,取得重要科技成果104项,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以上的8项,国内领先水平的70项,国内先进水平23项。获得国家、省、市科技进步奖、星火奖83项。威海市连续多年被国家科技部命名为“全国科技兴教先进城市”

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现有普通中小学17所,其中普通高中1所,职业中专1所,初中2所,小学13所。全区现有在校学生8901人,教职工746人,其中高级职称的教师有103人,中级职称的教师有238人。初中、小学教师的学历达标率均为100%,高中(职专)教师学历达标率为89%。小学、初中入学率达100%,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100%。建区以来,在区工委、管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教育局的具体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全区教育系统的干部职工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区共创建省级规范化学校2所,市级规范化学校4所,市电化教育示范学校5所,市艺术教育示范学校2所,市体育卫生先进单位2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所,涉外学校3所,科普示范学校2所,校园绿化先进单位1所,交通安全示范学校3所,市人防教育先进单位1所,市校舍设施维护管理先进单位2所。

学前教育,全区共有幼儿园29所,其中管委机关办园1所,企业办园2所,村办园22所,私立园4所,在园幼儿2100人,三周岁幼儿入园率城区达100%,农村达88%,全区共有省级示范幼儿园1所,市级示范园2所,市级一类园5所。

医疗卫生

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卫生工作在区党工委的正确领导和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坚持党的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以满足人民健康需求为核心,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完善管理与服务模式,加强卫生监督执法,建立健全传染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医疗保障、社区卫生服务、健康教育、监督等体系,提高卫生服务队伍水平等措施,使卫生事业步入全面发展阶段。

医疗环境

1、全区初步形成了以综合医院为中心、以镇卫生院为枢纽、以中心卫室为骨干、村卫生室为网点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以综合医院为中心、以专科医院为龙头、以社区卫生服务站为骨干、以个体诊所为辅助的城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居民就近就医的问题得到了解决。辖区内共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125个。其中,市属医疗单位1处(威海市经区医院),民营专科医院1处(光华医院),一般镇卫生院1处(泊于医院),镇中心卫生院1处(崮山医院),中心卫生室18处,村卫生室53处,企事业单位医务室8处,个体开业医53处;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站9处。两镇平均每4.7个村、每3016人拥有1处中心卫生室,每1075人拥有1处村卫生室,平均每765人拥有1处卫生服务机构;三个街道办事处平均每4.6个村(居)、每4923人拥有1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每760人拥有1处卫生服务机构。2、全区初步建立了较高素质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队伍,居民可以及时获得医疗卫生服务。辖区内共有卫生技术人员536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38名,占7.1%(经区医院14人、泊于1人、康复中心4人、光华12人、华能2人、个体5人);中级职称129名,占3.5%(经区医院46人、崮山10人、泊于4人、康复中心7人、光华5人、华能2人、个体55人);初级职称186名,占34.7%(经区医院40人、崮山17人、泊于30人、光华12人、华能2人、个体85人);具有大学本科学历77名,占14.4%(经区医院23人、康复中心7人、光华15人、华能2人、个体30人),专科学历104名,占19.4%(经区医院44人、崮山8人、泊于8人、康复中心3人、光华19人、华能2人、个体20人);中专学历355名,占66.2%(经区医院30人、崮山10人、泊于24人、康复中心1人、光华34人、华能2人、个体95人、乡村医生85名);具有执业医生资格254名,占74.4%(经区医院26人、崮山17人、泊于18人、康复中心6人、光华40人、华能2人、个体医60名、乡村医生85名);具有护士执业资格137名,占25.6%(经区医院38人、崮山9人、泊于8人、康复中心4人、光华21人、华能2人、个体55人);具有技术特长的学科带头人6名。全区平均每196人拥有1名卫生服务人员;每408人拥有1名执业医生,每756人拥有1名执业护士。3、全区医疗卫生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居民基本就医需求尚可满足。全区各医院设置科室56个(经区医院20个、崮山10个、泊于14个、光华12个)。其中,特色专科6个(经区医院的精神科、心理科;崮山医院的中医科、眼科;光华医院的耳鼻喉科;华能电厂医院的针刀医学门诊);万元以上设备112件(经区医院20、崮山17、泊于13、康复中心5、光华41、华能6)。其中,300ma以上的X光机5台(两镇卫生院、经区医院、光华医院、华能各1台)、彩色超声诊断仪3台(经区医院、光华医院、华能各1台)、心电图机9台(两镇卫生院各1台、经区医院3台、光华医院1台、康复中心1台、华能电厂2台)、生化分析仪4台(两镇卫生院各1台、光华医院1台、经区医院1台)。 4、全区初步建立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半径,融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社区群体健康保证能力不断提高。全区从事社区卫生保健服务的医务人员223名,每2782名居民拥有1名社区卫生保健医生;4.7万农民每年免费健康查体一次;2.2万名已婚育龄妇女每年免费生殖健康查体2次;6.9万名居民建立了健康档案;对1万多名居民实施了分类健康管理。

医疗水平

1、全区城乡居民人人享有了基本医疗保障。全区常住人口10.4万。其中,4万多人参加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1.3万名学生参加了学生平安保险;4.7万多人参加了新型居民合作医疗,覆盖率为97.8%。2、居民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得以解决。 2003年以来,在两镇和三个街道办事处全面实施了新型居民合作医疗制度,并不断加大各级财政投入,提高居民健康保障水平。2004年度共筹集资金99.8万元,每位居民53元;2005年度共筹集集资金248.8万元,每位居民71元,其中,市财政补助3元,区财政补助31元,镇财政补助7元,村集体扶持10元,镇卫生院让利10元,个人缴纳10元。3、特困群体,政府救助,居民抵抗大病风险能力不断增强。全区共有五保户和特困户家,由政府出资元,资助其参加新型居民合作医疗;自2003年以来,共为医药费在500-5000元以内报销59.27万;为医药费在5000元上报销414名,报销金额92.07万元。

防控能力

1、儿童计划免疫率平均达到97%以上,儿童发病率逐年下降,健康素质不断提高。全区有省级规范化计划免疫接种门诊1处,市级规范化计划免疫接种门诊2处,平均每年为1300多名儿童实施计划免疫接种44601人次;全区有二类疫苗接种单位5处,居民突发疫情可以及时得到应急免疫。2、传染病群控群防氛围初步形成。95%以上的居民懂得传染病的自我防护知识,居民自我保护能力不断增强。3、传染病控制系统全面建立。全区拥有传染病防治工作指挥部1个,传染病防治工作组(机动队)14个,网络直报系统4个,公共卫生监测点1600个,疫情监测员2000多名;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处;医疗救治单位125家;建立了系统的传染病应急处置预案。

健康水平

1、健康教育阵地和队伍网络健全,居民健康知识普及率99%。全区设立宣传栏101处,健康教育活动室96处,各医疗单位设有健康教育科室27家,94个有线广播宣传喇叭,有60个文化大院,设有健康教育宣传网站3个,健康教育宣传员200多名;100%的中小学校开设了健康教育课,100%的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能够为居民提供健康咨询、行为干预等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服务。2、居民良好卫生习惯逐步形成。全区99%的医疗机构和学校争创“无烟医院”和“无烟学校”;居民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不良生活习惯逐步摒弃,城区农村生活垃圾及医疗废物垃圾得到有效处理;人们的健康理念、健康知识、健康态度、健康行为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居民预期寿命达到75.8岁,死亡率逐年下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区位优势

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三面环海,一面接陆,与韩国、日本隔海相望,方便快捷的交通环境是企业发展、物流集散最有力的保障。

港口

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威海港为依托,威海港位于山东半岛东北海滨,威海湾的西北岸,它是我国通往韩国、日本、朝鲜及东南亚国家便捷的出海口,也是与韩国西海岸距离最近的港口。威海高区距威海港约4公里。

威海港为我国北方著名的天然良港,自然条件优越,常年不冻不淤,四季通航。她位于胶东半岛最东端,北跨渤海同东北三省老工业区相连,东越黄海与韩国经济中心区相通,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港口条件使威海港在我国沿海港口中独具特色,港口发展极具潜力。

威海港开通外贸至韩国仁川、平泽、釜山,日本神户、大阪、名古屋,内贸至青岛、大连、黄埔的航线。威海港在建和已建的泊位19个,其中5万吨级以上泊位6个。2005年,与青岛港合资成立了青威集装箱码头公司,合资后业务发展迅速,集装箱吞吐量以每年40%的增长率上涨,发展势头良好。

公路

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青威高速的起点附近,毗邻初张路、威石路等省级以上高等级公路,区内规划建设有40多条次干公路,同步铺设各类配套管线。地理交通便利,是威海市区通往外界的门户。

铁路

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距离威海市汽车总站、火车总站约10公里,铁路第三货运站坐落园区东面,铁路干线贯穿园区。

机场

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距离威海大水泊国际机场约30公里,是威海市交通要点,连接威海及周边地区的枢纽。

地址

胶东半岛东端

相关新闻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