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格胜

黄格胜-广西艺术学院院长介绍

个人简介:

姓  名:黄格胜

性  别:男

民  族:壮族

国 籍:中国

出 生 地:广西武宣

出生年月:1950年9月

毕业院校:广西艺术学院

代表作品:《漓江百里图》、《侗乡月》、《我的中国心》等

人物小结:

黄格胜,广西武宣人。现任致公党中央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广西艺术学院院长,漓江画派促进会会长。广西艺术学院美术系国画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1970年5月参加工作。历任广西壮族自治区文联副主席,广西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全国文联委员等职。

黄格胜擅长中国书画,特别是山水画。曾在美国的洛杉矶、旧金山、夏威夷,荷兰的阿姆斯特丹等地举办画展和讲学,作品被荷兰国家艺术馆、中国美术馆收藏;曾在桂林、柳州、南宁、广州、深圳、台湾等地举办个人画展数十次;出版有《漓江百里图》等个人画册十余本。曾获广西区人民政府文化最高奖——铜鼓奖。《漓江百里图》曾由中国驻美使馆赠予当时的美国总统布什(老),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广西壮族自治区领导以黄格胜作品相赠。广西首届十大杰出青年之一,广西首届铜鼓奖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

作品有《漓江百里图》、《侗乡月》、《我的中国心》等。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广西壮族自治区领导以黄格胜作品相赠。作品《老屋纪事》入选2001“百年中国画展”。

2004年获“黄宾虹奖”。2005年中国画作品《漓江烟雨》随“神六”遨游太空。2006年受美国国会图书馆邀请赴美国国会图书馆讲学。2007年荣获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黄格胜:漓江山水入画来

黄格胜坦言:“‘漓江画派’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优势,画出一批大众喜欢的作品,是‘漓江画派’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广西艺术学院美术馆。沿台阶拾级而上,来到顶楼。推门而入,简朴宽敞的画室,大厅中央,桌上一幅长卷舒展开去。墙壁上,画架上,数十幅成品画作安然静放。

一位身材敦实的画家正在酣然作画。只见他挥毫落墨,或肆意泼洒,或精心点缀。顷刻间,一处处壮美山水、风情村落跃然纸上……

他,就是“漓江画派”领军人物、著名山水画家黄格胜。

黄格胜现任广西艺术学院院长,身兼中国美协副主席、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漓江画派促进会会长等职。

“他总是精力充沛,灵感不断。不管多繁忙,每天都要专门抽时间创作,几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熟悉黄格胜的人都这么说。

“我从小就有用画笔歌颂故乡的强烈愿望”

青山上总是缀有屋瓦,碧水间总能看到孤舟……描绘农村风光和壮乡建筑,是黄格胜的山水画永恒不变的主题。

黄格胜的画表现农村的乡土风情。他坦言:“我的画是‘入世’的,而且越‘土’、越‘俗’越好。”与那些主张超脱世俗的传统文人以及注重自我表现的后现代艺术家不同,黄格胜的画表现的是“人间烟火”,是中国南方田园式的人文风景。

“热爱自己的故乡是一种普世情感。”作为在广西北部山区长大的壮族人,黄格胜说:“我从小就有一种要歌颂它的强烈愿望。”

1950年,黄格胜出生于“山水甲天下”的桂林。父亲是一位抗战老军人,给孩子取名“格胜”——即“格外能胜利”。

可父亲的愿望没能实现。从蹒跚学步起,黄格胜便不喜欢“刀枪”等玩具,而是喜欢小小蜡笔,喜欢在家里的墙壁上“涂鸦”。稍大一点后,他借来小人书,一页一页照着画,没有任何人指导,硬是把人物画得栩栩如生。长到青少年时,他开始出去打工,为家庭分担生活压力。白天涂油漆、扛水泥、挑石头,晚上就睡在工棚或街头。即使如此,他没有放弃自己的绘画梦想,始终坚持给别人画像。

久而久之,黄格胜在家乡小镇上有了名气,并找到了一份与绘画相关的工作。从1970年到1980年,他先后在县电影院和文化馆做美工,画电影海报、画宣传画。这10年时光,三十而立的黄格胜过得充实而幸福。

但黄格胜并未满足。他要向绘画的更高层次攀登。他想去广西艺术学院深造,正规系统地学习中国画。对于一个从小就辍学、连高中都没有上过的人来说,考大学该是一件多么不可能的事情。

黄格胜就是要把不可能变成可能。他开始恶补文化课,他要通过自学,把高中课程补回来。遗憾的是,从1976年开始,黄格胜连续4年报考广西艺术学院,连续4次落榜。但每一次失败,都没有打消黄格胜报考的念头。

终于,一个改变他一生的机遇悄然来临。

1980年,广西艺术学院开办研究生班。黄格胜决定跳过大专和本科,直接报考著名画家黄独峰先生的研究生班。正当朋友和家人为他的疯狂举动感到吃惊和不解的时候,黄格胜居然以第一名的高分考入了广西艺术学院研究生班,师从漓江画派大画家黄独峰教授,从一个很高的起点,开始正规学习中国山水画。

早在“文革”期间,黄格胜就经常独自“上山下乡”。从那时起,他的心中就萌发了一种特殊的家乡山水情结。学习山水画之后,不仅加深了这种特殊感情,而且从理性上认识到了漓江山水的丰富多彩、绚丽多姿。

情感上的眷恋,加上理性上的理解,深深影响了黄格胜的艺术风格。他把“对景写生”作为自己创作的主要手段,很多作品都是在深山里写生过程中,加入创作的其他元素完成的。

“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人机缘和责任”

黄格胜深知,广西艺术学院的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就像长久干涸的土地迎来天降甘霖一样,他拼命吸吮着绘画的知识、技法和理念。两年时间,他创作了4000多幅画,平均每天要创作6幅。除了吃饭睡觉,他一刻不停地疯狂作画,放弃了所有娱乐休闲。听课、写生、绘画,成了他大学生活的主旋律。两年研究生课程的学习,可以用“拼命”这个词来概括他的生存状态。

研究生毕业后,黄格胜留校任教,成为广西艺术学院的一名美术教师。

1982年,黄格胜32岁。他用了毕业留校任教头3年的时间,继续深入桂林漓江山水对景写生。至1985年,他前前后后去了20多次,对景写生稿积累了上千幅之多。

在整理这些写生稿时,他忽然冒出一个想法:把这些单独的山水作品联结起来,形成一幅长卷,全面表现百里漓江的山山水水和风土人情。这该是一件多么痛快淋漓的事情!

正是在这时,中国地图出版社找到黄格胜,约请他以国画形式画一幅桂林旅游路线图。这激发了他创作漓江全景图的想法。他想:尽管画漓江的画家很多,佳作不少,但从头到尾全面反映漓江风光的大型长卷却还没有,这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一个机缘,也是一份责任。

这个大胆的想法让黄格胜激动不已。

说干就干。他利用暑假,找了一个废弃工厂的破车间,稍加收拾,改造成一个临时工作室,开工了。

夏天,热浪滚滚,车间里通风不畅,像一座天然的“桑拿房”。黄格胜干脆赤膊上阵,只穿一条裤头,挥汗如雨,挥毫泼墨,尽情挥洒他的灵感。

冬天,车间里阴冷潮湿,没有暖气,黄格胜下班以后,一头扎进车间里,专心致志进行创作。他说,比起在大山里写生,这里条件已经不错了,至少有墙壁和屋顶可以遮风避雨。

就这样,他痛苦并快乐着,寂寞并忍耐着。苦熬了两个年头,一幅长达200米的《漓江百里图》,在黑黝黝的破车间里,诞生了!整幅作品气势雄浑、如梦如幻,把迷人的漓江山水,定格在洁白的宣纸上。

那美轮美奂的画面,忽而苍峰高耸,忽而漫江碧透,忽而浮山倒影,忽而千帆竞秀,忽而烟雨茫茫,忽而渔家灯火……从画卷的起点,走到画卷的尽头,眼前200米的美景,美不胜收,恰似一场漓江胜景的“大选秀”,格外养眼。

《漓江百里图》面世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著名美术评论家苏旅指出:“《漓江百里图》是第一幅真正把漓江、把广西的自然地域环境、民族文化特色当作研究对象的美术作品,是‘漓江画派’真正的开山之作。即使在今天,依然是‘漓江画派’成长道路上不可替代的里程碑和代表作。”

如今,《漓江百里图》已诞生近30年。几十年过去了,但业界人士一致认为“它的影响力未因时间的推移而消逝,反而越来越凸现出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正如莫奈的《日出·印象》成为印象画派崛起画坛的一个标志一样,《漓江百里图》成为漓江画派崛起当代中国画坛的一个标志。

《漓江百里图》功成名就,并未暂停黄格胜的脚步。相反,是另一种跋涉的开始。

几十年来,他的足迹踏遍了八桂壮乡的山山水水。继《漓江百里图》后,他又陆续创作了《漓江百景图》《侗乡月》《我的中国心》《漓江烟雨》等一大批有影响力的作品。

就在最近,黄格胜又一山水画长卷——《壮锦》惊艳问世。《壮锦》长37米、高2.5米,展现了广西最具特色的壮族、苗族、侗族、瑶族村寨的美丽景色,风雨桥、鼓楼、吊脚楼等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特有的风光元素被作者聚散有致、高低错落地安排在画面当中,整个画面笼罩在一片金黄色之中,散发出浓浓的丰收气息。

相比于《漓江百里图》,不管是创作背景、创作技法,《壮锦》都是一次更大难度的超越。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无异于“挖了一个坑,自己往里面跳”。从构思到完成,黄格胜整整用了7个月的时间,期间所付出的精力非常人能想象,他常常为此废寝忘食,甚至患上了严重的头皮神经疼痛症,有时把自己关在画室折腾半天,却一笔未下。《壮锦》既体现了黄格胜高超的山水画艺术水准,也诠释了其作为一名艺术家的历史责任感和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

“要保持长久的艺术生命力,就不能离开故乡,离开乡亲。”黄格胜说。多年来,他坚持下乡进山写生。他写生,绝非“走马观花”式的采风,更不是在城里待腻了,到乡下去尝尝农家饭。他认为,要表现农民,表现农村,表现山里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就需要真正了解他们,带着感情去表现他们。

所以他进山写生,与农民同吃同住,跟村民换烟抽呛得流眼泪,与村民光着膀子喝酒猜拳,醉倒在农家院。他说:“和他们在一起,我从没觉得自己是教授。在这里,我回到自己真正的家园,回到了童年,找到真正的自我。”

秀美神奇的桂林山水,不仅是黄格胜无尽的灵感源泉,还赋予了他率真的性格和深厚的人文关怀情感。他的作品加入了自己的灵魂、思想和情感,涌入了大量的广西民俗精神。

正是这样的特色,奠定了他在中国当代美术领域的地位。这些,对“漓江画派”的崛起,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让山水画走进更多人的心灵和生活”

有人说,“艺术是少数人的玩意儿”。

如何减少和消除人们与山水画的隔膜,让山水画走进更多人的心灵和生活,是黄格胜一直思考的问题。

《漓江百里图》完成以后,黄格胜带着这幅200米长卷,参加了广西桂林的美术展,当场就引起了轰动,一举夺得了展览最高奖项——铜鼓奖。

之后,黄格胜还在桂林、柳州、南宁、广州、深圳、台湾等地举办个人画展15次;出版了包括《漓江百里图》在内的个人画册8本。他独特的绘画风格,不落俗套的笔墨语言,逐渐被书画界所认同,并在“漓江画派”诸多画家中慢慢显露出来。

不久,一位美国女士慕名而来,专找黄格胜,买了一些黄格胜描绘漓江山水的画作,带回美国举办了一次画展。她是把黄格胜的绘画介绍到国外的第一人。

这次国外的普通小型画展,打开了黄格胜走出国门的艺术道路,他开始在美国的洛杉矶、旧金山、夏威夷等地举办画展。

黄格胜的漓江山水作品,逐渐被西方人所接受,不断有人邀请他办展、讲学。美国国会图书馆、美国国家博物馆、荷兰国家艺术馆、美国国家民俗中心,分别收藏了黄格胜的个人画册、著作和作品。他的200米长卷《漓江百里图》画册,被美国时任总统老布什收藏;1998年美国时任总统克林顿访华,也收藏了黄格胜的作品。

在西方人眼里,黄格胜的作品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

这也使黄格胜在国外拥有了令人羡慕的财富、荣誉和地位。“当时,我已在美国有住房、汽车和优越的生活条件。”黄格胜回忆道,但他还是决定放弃这一切,回到祖国。

“临行前的晚上,我辗转反侧,考虑要不要回国。后来,我决定回来。因为,留在美国意味着改变画风,甚至改变个性和人格去适应美国人的口味。而我的骨子里是农民,我的事业在中国!”黄格胜动情地说。

事实证明,黄格胜的选择是正确的。在对漓江流域自然风物和民风民俗的长期观察中,黄格胜创造了写生化和生活化的独特风格,他的人文山水风景画在他深爱的这片热土上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荣誉和头衔:1998年黄格胜被任命为广西艺术学院院长;1999年黄格胜兼任广西自治区文联副主席;2002年兼任致公党广西主委;2004年荣获“黄宾虹奖”;2005年画作《漓江烟雨》随“神州六号”飞船遨游太空;2006年受美国国会图书馆邀请赴美讲学;2007年兼任致公党中央副主席,同年荣获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2008年获“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同年任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届政协副主席,又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一花不能成春,一木不能成林。在成绩面前,黄格胜等一批有识之士一直在反思,广西美术虽有极少数画家声名远扬,但从整体上看,没有形成团体优势、艺术优势和风格优势,难以形成大的影响。如何整合广西的美术力量和美术资源,以自己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和艺术风格独立于中国美术之林?站在广西大文化战略的高度,2002年,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提出打造“漓江画派”,以“漓江画派”为旗帜,整合广西分散的美术力量,把广西美术的影响做大,做成知名艺术品牌。不久,广西漓江画派促进会成立,黄格胜任会长。

自此,广西的画家在自我表达的基础上,围绕着形成“漓江画派”这样一种新的时代气息而共同努力。这个有着鲜明地域特色和独特艺术追求的画家群体,以漓江山水为依托,以国画为表现手法,描绘清新、明朗的南方风物以及世俗生活的亲情和乡情。“漓江画派”就这样逐渐形成了。黄格胜当之无愧地成为“漓江画派”领军人物。

“把‘漓江画派’培育成走向世界的响亮品牌”

从黄格胜的清新温润到张复兴的苍茫高远,从刘绍昆的典雅抒情到谢森的粗犷大气,从雷务武的简洁明快到张冬峰的细腻婉约……“漓江画派”在一批画家的携手努力下,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漓江画派”与其他画派不同的是,它涵盖了诸多画种,包括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雕塑等。它以闻名天下的漓江来命名,作为广西美术界的代表品牌而屹立于全国美术流派之林。

“漓江画派”的成功培育,与“关东画派”、“黄土画派”、“冰雪画派”、“南昌画派”等地方画派一起,构成中国当代画坛亮丽夺目的风景,也把大众的注意力吸引到本来并不是当代美术热点的中国南方、西部和北部。

著名美术理论家邵大箴认为,“地处地理和文化边缘的地方美术家们,用自己的努力试图在当代美术史上开拓出具有自己地方艺术特色的一块天地,在一个文化艺术多样化的时代,这应该是非常值得支持和赞赏的文化大事”。

“漓江画派”作为一个整体,在以时间为经、空间为纬的坐标里,他们以“群体意识”整合了观众的记忆,从不同的手法不同的角度,以绝美的笔触,寓山水于画,让山水走进画纸,走出国门。

近几年来,“漓江画派”画家作品展先后多次在北京、东南亚等地展出,引起观众强烈视觉震撼,备受业界关注。

2007年底,“漓江画派作品大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在“漓江画派”旗帜下,广西画家第一次以整体形象亮相中国美术的最高殿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在观看画展时寄语:“漓江画派此次亮相京城,举办作品大展,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要把它培育和扶持成为广西文化走向全国乃至走向世界的响亮品牌。”

一次次谱写辉煌,一次次超越自我。这群在郁郁葱葱的山水风光中纵情挥洒的南方艺术家们,在中国画坛上掀起了一股强劲旋风,而“漓江画派”这一广西的文化品牌,也以一个新时代的崭新形象登上中国画坛。

谈起“漓江画派”的崛起,黄格胜感慨万千。他说:“广西得天独厚的地理地貌,是‘漓江画派’崛起的重要因素之一,它给画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师法自然’的平台。除自然条件之外,‘漓江画派’还有一个很好的条件,就是政府的大力支持。”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打造“漓江画派”文化品牌是广西继文学、戏剧、音乐、舞蹈之后的第五个文化发展战略;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则把“培育和扶持漓江画派等优秀文化品牌”作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的重要内容;《广西“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进一步培育和扶持“漓江画派”等优秀文化品牌。

黄格胜坦言:“‘漓江画派’已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优势,积极充分发挥文化自觉、自信、团结、自强,继续画出一批广大群众喜欢的作品,是‘漓江画派’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一所大学不光要有大楼、大师,更要有大爱”

在担任广西艺术学院院长10多年间,黄格胜不仅把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地方院校经营成一所跻身全国同类院校先进行列的综合性艺术院校,还长年坚持执教国家精品课程“山水画写生课”。在他的带领下,学生人品与画品共修共长。

“这主要得益于他努力推行的爱育理念。”广西艺术学院党委书记潘晔如是说。

黄格胜认为,一所大学不光要有大楼,还要有大师,更要有大爱——这种大爱精神是大学和大学人对学生、对学校、对国家、对社会高度负责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他在广西艺术学院倡导爱的教育,要求教师要有爱心,有爱教育事业之心,爱岗敬业;要有爱学校之心,爱校如家;要有爱学生之心,爱生如子,用爱来教育引导学生,用行动来影响学生,潜移默化,塑人灵魂;要求学生要有爱心,要有爱国之心,报效祖国,要有感恩之心,回报社会,要有同情之心,扶贫帮困。

黄格胜这样要求别人,也这样要求自己。

“画什么不重要,怎么画才重要,怎么画好更重要。”这是黄格胜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他心里,如何选景、如何构图、如何造型、如何改造对象,这些才是画作的核心。然而,就是这些被称为核心的“机密”,黄格胜却毫无保留地教给了学生。

在一节鉴赏课上,黄格胜拿出了自己的新画作《嵩阳书院》,指着近景告诉学生:“这运用了挪移法将两株不在同一院落的柏树移到同一个平面上,然后使用长线和短线相结合的皴法来表现将军柏的历史沧桑感和造物主的神奇。”

一会儿,他又拿出学生刘启谋的画作,同样是表现嵩阳书院的将军柏,但刘启谋只画其中一棵柏树,并且不画任何背景,只是于空白处题诗一首。黄格胜对此大加赞赏:画面干净单纯,同时以诗来配画,使得画里画外都有故事。

肯定优点的同时,黄格胜不避讳自己画作的“险”:由于不小心,原本在路边的石碑跑到了路中间,后来灵机一动石碑加上底座才放低了水平线。其实,无论是整体的创作构思,还是细节的灵机一动,都是思想的积淀、经验的积累、时间的磨砺。

黄格胜说:“在长期教学过程中,我也从学生中学到很多东西,他们的新思维、新知识都是我所缺乏的。教学其实就是一个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的过程。”

多年来,在广西艺术学院,由黄格胜倡导并身体力行的“院长与学生面对面、零距离”系列报告会,已经成为学院的育人品牌。每年,他都要和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交流,倾听学生的需求,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深受大学生们的欢迎;他常和师生们一起打球,到饭堂和师生一起进餐;他常常帮助经济困难学生解决问题,亲自为毕业生联系工作。

爱,身教重于言传。黄格胜对自己说:“既然做了老师,就要倾注全部的爱,让你的学生不后悔做你的学生。”“人既要让自己感到幸福,也要让别人从你的幸福中得到幸福。”

相关新闻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