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菌对光学电子的危害

1,光学镜头

现代光学镜头为提高性能,在镜头表面均敷有多层由高分子材料构成的膜。这一层合成材料为霉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丰富的营养,霉菌在光学镜头表面分解膜的成份进行生长繁殖,菌丝体呈树枝状在镜头表面漫延,使镜头透光和成象性能变差,直至菌丝体覆盖整个镜头。霉菌还能利用镜头玻璃体中的无机盐成份提供营养,因此菌丝体还向玻璃体内纵向侵蚀,渗透发展。光学镜头一般都由多个镜片构成,霉菌菌丝体不仅在镜片的表面生长,还通过镜片边沿漫延到镜片背面,使镜片两面长霉而无法清除。并且,霉菌通过漫延和弹射孢子的方式在多片镜片之间传染,使镜头失去使用价值而无法挽救,导致报废。

霉菌在镜头表面繁殖初期,凭肉眼不易观察到。当能看到时,一般已造成一定的损坏。发现及时的,可用专用药水清洗镜头表面,迟了,菌丝体已切入镜头玻璃体,即使清洗,所造成的损坏已无法补救。对已侵入镜片背面的镜头,虽也可拆开镜头进行清洗,但已造成的损失仍不可挽回。以照相机镜头为例要保证光学镜头的安全,应将镜头存放在相对湿度在40%左右的环境中。

2,磁记录材料

磁记录材料均由高分子材料制成带基,其内含有的增塑剂、分散剂等,均适宜霉菌分解吸收,尽管各磁记录材料公司在生产中或多或少都添加了防霉剂,但是,所谓”防霉磁盘”并不能保证磁盘完全不长霉,只是机率与速度的差别而已。有时,一张磁盘突然不能读写,某个磁道坏了,其主要原因就是长霉和受潮。

磁记录材料受潮,还会使磁粉脱落;长霉,使带基受到侵蚀,二者均会造成记录的数据信号丢失。脱落的磁粉和菌丝体还会堵塞计算机、摄录像机、录音机的磁头,使机器不能正常工作,甚至损坏磁头。此外,霉菌还可通过磁头进行传染。现在,一般对磁记录材料记录的信息都采用定时重新拷贝的办法来预防受潮发霉对数据信号造成损失,但费时而又麻烦,并有局限。如加密磁盘无法复制;录音录像带复制后会造成质量下降,多次复制后音像质量会十分低劣,以至不能满足要求。要保证磁记录材料的安全,应将磁记录材料存放在相对湿度在40%左右的环境中。

对于需要进行十年以上长期保存的磁记录材料,则需按国家标准进行保存。计算站场国家标准GB2887-89

3,影像胶片

胶片信息载体均由高分子材料片基和表面敷涂的有机感光材料构成,适宜霉菌分解。特别是表面的感光药膜最易受霉菌侵袭。摄影胶片乳胶层感光药膜还极易受潮发生水解,损坏胶片图象,长霉后,霉菌排泄的草酸类物质能侵蚀银影颗粒和染料影象。染料影象在高湿条件下亦会自行水解,高湿度也促使影片上残留化学药品破坏画面。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如硫化物、过氧化物等,即使浓度很低,也会构成有害影响。过氧化物是引起银影象颗粒被氧化主要原因,使胶态银形成带色的沉积斑。其它如油漆挥发气和活性化合物都会损坏片基和影象。此外,有化学活性的尘埃还会使画面褪色或形成污斑。某些保存2-20年的缩微负片上出现了细微的色斑或污痕,是由于银影象局部氧化,致使胶态银呈现红色或黄色斑点。这是由空气中的氧、水气和大气中的有害气体过氧化物、臭氧、二氧化硫、硫化氢和其它工业废气所导致。

摄影胶片在存放中,本身还会释放出一种名为乙酸的气体腐蚀作用下,胶卷上的黄色首先开始变坏,然后是所有的颜色开始变色和剥落,最后底片本身也受到损坏。这个损坏过程称为”乙酸综合症”。因此,摄影胶片不仅需防潮,还需在净化环境中保存。

低湿环境可以避免摄影胶片长霉和减缓影象染料褪色,但湿度过低或湿度频繁的周期变化,又会降低片基和乳剂层的附着性,出现胶片边缘剥落、曲卷、乳剂层龟裂等现象。而高温环境会使胶片色彩发灰,丧失层次。

理想的摄影胶片长期保存环境是相对湿度40%,温度1-8摄氏度,环境空气净化。摄影胶片保存国家标准:

照片档案管理规范GB/T11821-89

6.1.1条保存底片的适宜温湿度为:温度13-15℃,相对湿度35-45%。

6.1.2条保存照片的适宜温湿度为:温度14-24℃,相对湿度40-60%。

6.1.3条库房内昼夜相对湿度变化不大于±5%。

已加工电影安全胶片的贮存技术GB9049-88

霉菌对光学电子的危害

相关新闻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